📢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zkEVM方案對比:Polygon、zkSync、Linea等引領以太坊擴容新浪潮
zkEVM方案對比:爲大衆帶來以太坊擴容
zkEVM正在推動以太坊走向大規模應用。面對衆多選擇,我們比較了幾個主流方案,包括Polygon zkEVM(及其2.0版本)、zkSync Era、Linea、Scroll和Taiko,爲您呈現一份全面的zkEVM指南。
zkEVM簡介
zkEVM是一種二層網路,它處理交易並將證明發回以太坊主網。通過零知識證明(ZK)和EVM兼容性,zkEVM可以減輕以太坊的計算負擔,提高可擴展性,同時保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不同類型的zkEVM在EVM兼容性和性能之間有所取舍。從以太坊等效(類型1)到EVM兼容(類型4),每種類型都有其優缺點。
主流zkEVM方案對比
Polygon 2.0 (zkEVM Validium)
Polygon提議將其PoS鏈升級爲zkEVM validium,以保留其強大的生態系統優勢:
作爲validium,Polygon 2.0將保持低費用和高吞吐量,同時不影響現有用戶體驗。
相比於rollup,validium的優勢在於:
validium的挑戰在於確保鏈下交易數據的可用性,但Polygon現有的驗證者網路可以爲此提供保障。
Polygon zkEVM
Polygon zkEVM是一個類型3 ZK-Rollup,旨在實現與EVM等效。它保留了EVM操作碼兼容性,從而能夠更好地與現有以太坊工具協作。
Polygon zkEVM和Polygon 2.0將並存,分別適用於不同場景:
Polygon zkEVM主網已於2023年3月上線,目前鎖倉價值約5400萬美元。
zkSync Era
zkSync Era是由Matter Labs開發的類型4 zkEVM,主網於2023年3月上線。目前總鎖倉價值約4.5億美元,過去一個月交易量達2700萬筆。
zkSync Era通過自定義虛擬機提高證明生成速度,原生支持以太坊加密原語,並通過原生帳戶抽象改善用戶體驗。它使用LLVM編譯器將Solidity等代碼轉換爲zkSync VM可執行代碼。
未來zkSync將整合zkPorter,爲用戶提供不同安全級別和費用的帳戶選擇。
作爲唯一的類型4 zkEVM,zkSync Era在某些功能和可擴展性方面具有優勢,但對開發流程的兼容性較低。
Linea
Linea是由ConsenSys開發的類型3 zkEVM,Alpha主網於2023年7月上線,已積累5000萬美元鎖倉價值。它能夠直接執行未修改的EVM字節碼,未來目標是成爲類型2 zkEVM。
Linea不使用轉譯器或自定義編譯器,而是直接使用Solidity編譯後的字節碼生成ZK證明,從而降低錯誤和攻擊風險。
Scroll zkEVM
Scroll目前是類型3 zkEVM,計劃逐步轉向類型2和類型1。其長期目標是優先考慮EVM兼容性和去中心化,而非快速生成ZK證明。
Scroll的alpha測試網已向公衆開放。
Taiko
Taiko同樣致力於成爲類型1原生zkEVM,但採取了與Scroll不同的路徑。Taiko從一開始就優先考慮去中心化和最大化EVM兼容性,盡管這可能導致ZK證明生成速度較慢。
Taiko的類型1測試網目前已可使用。
總結
各zkEVM方案在類型和發展階段上有所不同:
二層網路的發展對以太坊的未來和解決區塊鏈可擴展性問題至關重要。每個zkEVM方案都有其獨特優勢和挑戰,但它們都在爲構建可訪問的Web3生態系統做出重要貢獻。